專欄中國經濟

GDP指標的真正缺陷

FT專欄作家凱:人們常指責GDP不能衡量幸福感和生活滿足感,但GDP是有關經濟生產成果的一個衡量指標。我們真正應該質疑的,是對於這個衡量對象而言,它是否是一個合適的衡量標準。

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許多學生認爲聽課不是強制性的。所以,那些不能讓學生有啓迪或愉悅之感的老師,可能要對著空教室講課了。有個學生存心使壞,計算一門課開課時的出席率與結束時的出席率之間的比率,以此來衡量老師的授課表現。得到最高分的是一位講授一年級《國民收入覈算》課程的倒楣老師。

現在很少有大學開這門課了。大學都開始響應——或者說迎合——學生的偏好,於是經濟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變化。卻不一定是往好的方向變;國民收入覈算對於經濟統計仍十分重要,進而對經濟政策十分重要,但如今人們對它的理解不再像以往那樣透徹了。黛安娜•科伊爾(Diane Coyle)在不久前出版的一本書裏,勇敢嘗試再次讓這門學問變得更易於理解,甚至更有趣。

經濟學家們談論經濟成長時,他們是在衡量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變動。外行對GDP的批評經常建立在一條無可爭辯的結論之上,即人們的生活中除了經濟、有形產品,還有更多其他東西。GDP忽略了主要由女性完成的家務勞動的價值。在計算價值時,GDP將戰爭支出和醫療護理支出同等對待。GDP在記錄環境遭到的破壞時,僅僅計算實施破壞所耗的費用,然後又計入清理環境的費用。GDP不能體現出,我們的幸福感有多大,或者我們對生活的滿足感有多大。

您已閱讀35%(533字),剩餘65%(10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