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正在熱議一項遏制戰略,這一戰略旨在遏制近來咄咄逼人的俄羅斯,並懲罰其吞併克里米亞、以此挑戰冷戰後的歐洲秩序的行爲。支持者們指出,類似的戰略成功瓦解了蘇聯,也曾讓伊朗走到談判桌前。不過,第一次的成功用了40多年,第二次是在《2000年伊朗核不擴散法案》出臺12年後才取得成果的。最起碼,只要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仍在掌權,遏制就是一項長期戰略。它不會奏效,也不會增強美國的利益。
從經濟上來說,俄羅斯是不可能被孤立的。它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是碳氫化合物的主要出口國,歐盟(EU)三分之一的油氣由俄羅斯供應。儘管美國政府上週五承諾西方將發起進一步制裁,但大型新興經濟體無意孤立俄羅斯。沒有一個國家支持聯合國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關於譴責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最新決議。
從政治上來講,美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許可權,去說服或強迫其他國家(包括其北約(NATO)盟國)仿效美國的做法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繫。在長達10年的不成功戰事之後,美國已精疲力竭。同樣的,關注內部問題的歐洲不準備爲遏制俄羅斯做出犧牲;它們也肯定不會因爲烏克蘭這樣做。
您已閱讀30%(486字),剩餘70%(1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