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烏克蘭危機考驗中國的全球政治雄心

英國財經評論家芬比:北京方面未來幾周的行動,將展現中國政府是否有準備、有能力應對烏克蘭危機。如何在俄羅斯與西方的對峙中做出最符合中國利益的戰略選擇,既是兩難的困局,也是打開新視窗的良機。

在經濟改革和成長的頭三十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遵循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建議,在擴張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保持低調。而以習近平爲首的現領導層並不奉行這樣的自我剋制。在南中國海宣示主權和與日本的島嶼主權爭議,便是明顯的體現。

但北京方面仍然未能扮演起與其經濟影響力相稱的政治角色。受到國內問題、資源依賴和不願介入別國糾紛等因素影響,它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很少發表意見,在全球政治經濟結構改革的提議方面也沉默寡言。

自從2012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這一職務以來,習近平成爲繼鄧小平之後中國最強勢的領導人。除擔任黨內職務外,習近平還是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並擔任了三個新設機構的主席。其中,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負責保障國內穩定。中國的內部安全支出超過了軍費。

您已閱讀21%(354字),剩餘79%(13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