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中國「食物主權」喪失引發警惕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張春:專家認爲,商業種子和基因改造作物擠佔市場,中國地方作物的多樣性急劇減少,危及到生產者的種子主權和中國食物主權。

在現代育種技術、基因改造作物和大型種子公司的排擠之下,中國大量的地方品種不僅沒有市場定價的權利,甚至因爲缺乏市場競爭力,逐漸消失了。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宋一青和團隊多次調查研究了中國西南的廣西、雲南和貴州三省,尤其是山區當地種子的多樣性。她對「中外對話」說,有很多地方種隨著商業種子的普及逐漸消失了——在雲南寶山的石頭城,村裏以前大量種植青稞大麥,現在只有一兩戶人家種青稞,大麥則只剩一個品種,也是因爲當地需要用它釀酒才保留下來。農民以前喫菜籽油,在氣候變暖以後,菜籽植株開始大量生蟲,需要灑更多農藥,不合算,農民便大多放棄種植。目前這裏普遍種植的是小麥、雜交玉米和水稻。

宋一青說,種子是活的,是不斷自我更新的。它們在自然中生存,和自然有交流,能夠獲得適應環境變化的新基因,基因庫的種子無法替代那些在生產中消失的種子。而且,地方品種是適應當地氣候的,商業種子則可能無法適應當地氣候。

您已閱讀15%(406字),剩餘85%(22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