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民族

Has the nation state had its day?
勿執迷於「民族國家」理念


FT專欄作家邰蒂:「民族國家」的理想正在烏克蘭、俄羅斯和克里米亞製造麻煩。有無解決辦法?顯而易見的答案是擯棄對此概念的執迷,認識到政治結構可以容納多個民族。

Last weekend, as sunshine blazed over Europe’s ski slopes, I went on holiday in Switzerland to visit some of my family who live in Val Müstair in the Swiss canton of Graubünden. It is a corner of Europe that could make your head spin if you were a cartographer or a linguist – or if you naively cherish the idea of nation states.

上週末,當陽光照耀在歐洲的滑雪坡道上之時,我前往瑞士度假,探訪居住在瑞士格勞賓登州米施泰爾山谷(Val Müstair)的親戚。米施泰爾山谷偏居歐洲一隅,如果你是地圖製圖師或語言學家,它恐怕會讓你犯暈——而如果你還在天真地珍視「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概念,可能也會如此。

您已閱讀7%(473字),剩餘93%(61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