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團

Lex專欄:當心怡和降低公司治理標準

當某一家公司降低自己的公司治理標準,只因爲它覺得這套標準不適合「國情」時,投資者應該警惕。怡和現在就發出了錯誤的資訊。

當某一家公司——其實是一個貿易帝國——降低自己的公司治理標準,只因爲它覺得這套標準不適合亞洲時,投資者應該警惕。怡和集團(Jardines)歷來在公司治理方面很少達標,但仍被公認爲經營有方。然而,該集團將其在倫敦上市的股票改爲所謂的「標準類」(該類別的公司治理沒有「高級類」嚴格),此舉發出了錯誤的資訊。

自20年前從港交所退市以來,怡和的成長令人歎爲觀止卻始終不引人注目。原因是公司在百慕達註冊,有幾隻股票在倫敦上市,交易清淡,還有幾隻股票在新加坡上市,交易相對活躍,同時公司在香港開展業務。旗下幾家主要企業——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和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佔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成分股的16%,但交易量僅佔藍籌股交易量的1%。

較低的成交量源於怡和的低調及其對買入持有型投資者的吸引力。過去10年裏,6家主要企業每年的總回報率沒有一家低於15%。作爲交換,股東們接受了缺乏成員更替的董事會,以及幾乎完全沒有獨立董事的狀態。怡和的說法是,這個模式行之有效,且可以信任它將繼續有效發揮作用。由單一家族經營了180年的這家公司,表現出強大的組織記憶。然而,降低它所須遵循的標準無異於要求投資者相信,家族的後代管理者也會同樣顧及少數股東的利益。

您已閱讀79%(592字),剩餘21%(1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