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中國要警惕「鋼琴大躍進」

鋼琴家肖荻:我問琴童:你喜歡這首曲子嗎?很多人答不上來,或從來沒考慮過。鋼琴教育重技術輕興趣怪圈的形成,和單一價值取向不無聯繫。

今年年初我應邀到中國四個城市的七所音樂院校講學,在聽了國內很多學生彈琴以後,我發現有一個總體問題是,大家對技術性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音樂性的關注。

我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你喜歡這首曲子嗎?爲什麼?有很多人回答不上來,或者從來沒去考慮過。音樂作品對很多學生來說只是一篇作業,一項任務。我跟他們講,現在你已經會彈了,音都對了,譜全背了,就像話劇演員拿了一個莎士比亞的劇本,臺詞都能唸了,但就是不知道這故事是講什麼的,完全不懂劇本的含義,這不是捨本求末嗎?技術的確很重要,技術就像錢,沒有錢什麼都買不起,但錢不等於品味,也買不來修養,否則就成了「鋼琴土豪」。技術是爲音樂服務的,就像考級、比賽應該爲音樂培訓服務一樣,它們應該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近年來,隨著鋼琴熱的升溫,琴童們身上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聽說現在家長要求很小的孩子每天練三四個小時,更有甚者,一天八九個小時。我不禁爲他們的身心健康感到擔心,在歐洲,除非有特殊的才能,老師一般不建議七歲以下的孩子學習樂器,相反,他們認爲孩子要在遊玩中開發創造力和想像力。鋼琴在西方並沒有在中國國內吹捧的種種奇效,跟學畫畫,踢足球一樣,學鋼琴只是興趣愛好的一種,歐洲的家長們一般會根據孩子的個人意願來決定是否學琴。一旦學習開始,他們不會進入課堂旁聽更不會做筆記,孩子完全掌握學習和練習的主動性。歐洲家長們也不太在乎孩子們的進度,他們更關心的是孩子們的心理感受,下課後,家長們最常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享受你的鋼琴課嗎?"所以英文的彈鋼琴是玩鋼琴(play piano)。我在講座中也多次強調趣味的重要性。興趣纔是真正的老師,只有從學習鋼琴裏得到樂趣的人才會有持續不斷的動力。

您已閱讀30%(704字),剩餘70%(16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