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別被上海「超級學生」嚇倒

英國教育大臣前顧問弗里曼:「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最新結果顯示,東亞國家排名進一步提升,美國和西歐國家卻止步不前。教育與國家經濟實力並不確定相關,但與文化差異和政府政策密切聯繫。

你或許從來沒有聽說過安德烈亞斯•施萊歇(Andreas Schleicher),這位性格溫和的德國人即便在奧迪(Audi)的廣告中扮演一位可靠的工程師也不會顯得不搭調,但他是全球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作爲經合組織(OECD)的一名職員,他負責掌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這是一個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測試項目,考察65個國家和地區學生的能力表現。

雖然經合組織警告稱,從評估結果的可靠程度來說,這個項目並不適合用排行榜的形式發佈出來,但排行榜每次都有。而且一個國家的排名可能對該國民衆的心理造成重大打擊。當PISA項目的測試結果第一次發佈時,德國人對本國相對較差的成績大喫一驚,以至於他們發明了一個新詞:「Pisa衝擊」(Pisa-Schock)。

近年來,美國官員在看到本國學生的成績在排行榜中位居後列時,就用「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來形容他們所感受到的震撼(斯普特尼克一號是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當時給美國帶來巨大危機感——譯者注)。當最近一次測試結果於上週發佈時,身爲保守黨成員的英國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與工黨的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立即展開舌戰,爭論哪個黨派應爲英國學生的平庸表現負主要責任。

您已閱讀27%(547字),剩餘73%(14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