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報告

撤離香港?

FT中文網撰稿人嚴飛:李嘉誠投資偏好並不意味著香港前景一片黯淡,但也從側面加深對香港未來擔憂。港人有能力適時調整經濟邊緣化的問題,比較棘手的是政治議題。

這一段時間,由於一邊頻繁拋售內地及相關資產,一邊在海外進行大手筆投資收購,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不斷遭遇外界對其「撤資」和「東退西進」的質疑。風口浪尖之上,李嘉誠罕有地接受內地南方報業的專訪,將其近來的一系列動作解釋爲依然遵循其多年來「低買高賣」的商業策略,而非外界所定義的「撤離香港」。

李嘉誠出售旗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自有一套商業運作的內在邏輯。譬如根據和黃的財報,集團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盈利能力,近兩年均出現滑坡。及至2012年,其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佔比降至11%,稅前利潤更是降到了19%;在香港市場,港燈的回報率,也由當前的10%預期降低至7%左右。關於李嘉誠的投資策略,相信已經有很多篇專業的財經類文章做過深入的分析,在次不再累述。

誠然,李嘉誠本人的投資偏好,並不意味著整個香港市場的前景是一片黯淡。但他出色的商業嗅覺,選擇「撤資」(或者更準確的說,選擇一個更佳的投資地點),之後又高調地主動邀請媒體通過採訪的形式「反擊」社會的質疑,這些舉動不得不讓人從一個側面加深對香港未來前景的擔憂。

您已閱讀17%(450字),剩餘83%(22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