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爲什麼要拼命工作?

凱恩斯有個預測:到21世紀初,每週工作時間將減至15小時。這一點他大錯特錯。大家都把工作與身份收入相提並論,哪還有時間去放鬆享受?

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的布希曼人(Bushmen)與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有何共通之處?在1930年發表的前瞻性文章《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中,凱恩斯作了兩大預測:第一是經濟大蕭條最終「只是短暫的調整期」,以及孫子輩(甚至更多代)的人將更加富足。他基於此所作的「一百年後(2030年)英國的人均收入將再要提高四至八倍」的預測準確無誤;我們比1930年祖父輩及高祖輩的收入增加了五倍,到2030年,我們下一代的收入將是他們的8倍。

凱恩斯所作的第二個預測是:到21世紀初,每週工作時間將縮減至15小時。這一點他大錯特錯。美國與歐洲的周工作時間幾十年依然雷打不動————超過40小時,美國人比歐洲人工作時間還要長。但每週工作15小時並非白日做夢;幾千年來,居住在南部非洲的桑人(San People,即布希曼人)生活得頤然自得,他們喫得好(每天2500大卡熱量)、幹得少(每天只有2、3個小時)、玩得high,除非他們這種狩獵採摘的生活方式有朝一日被取而代之。

這種比較容易引發爭論,它是人類學家詹姆士•蘇茲曼博士(Dr James Suzman)在爲Protimos在最近的講座中所提及的,Protimos是一家慈善機構,致力於爲發展中國家生活邊緣化的團體提供法律援助。蘇茲曼博士說,桑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某種「原始富足」。我們對社會進步的敘述始於霍布斯(Hobbes)的著作,他稱自然狀態下的生活「卑汙、殘忍而又短壽」。隨著狩獵採摘的原始生活方式(此時威脅來自兇惡的猛虎)漸趨讓位於農耕文明以及隨後的工業文明(此時威脅來自凶神惡煞的老闆),我們自認爲人類的命運大爲改觀了。

您已閱讀38%(757字),剩餘62%(12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