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學

經濟學爲何遭遇不滿

倫敦大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卡林:與工程或考古專業的同學相比,一頭扎進經濟學的學生並不能更好地解釋歐元區危機或持續失業的原因時,他們很沒面子。

當下也許是經濟學的黃金時代。人們在經濟理論、經濟史和計量方法上取得的新進展,爲解決機會不均、金融不穩定和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提供了工具。在機場的書店裏,《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國家爲何失敗》(Why Nations Fail)和《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與約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的最新著作相互爭鳴和交鋒。學生們爭先恐後地修習經濟學的入門課程。

既然如此,經濟學家爲何遭遇冷眼呢?大家現在都知道,我們在2008年錯失了拯救經濟的良機。房價走勢和債務氾濫的情況就反映在數據裏,但我們並沒有重視。同樣,我們後來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說明是什麼出了問題。一些經濟學家主張的政策促成了危機的爆發,並導致失業和經濟不安全的結果惡化。這些失敗也許可以歸結於經濟學家們的自以爲是——他們相信一個基本放任的市場經濟會實行自我管理。

但還有另一個原因導致人們對經濟學的不滿。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加入那些翻閱經濟學暢銷書、希望參與政策辯論的人士之列,是因爲他們對課堂學到的東西並不滿意。當與工程或考古專業的同學相比,他們並不能更好地解釋歐元區危機或持續失業的原因時,他們很沒面子。

您已閱讀33%(514字),剩餘67%(10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