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地產

「京七條」暗示中國樓市調控新思路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北京市出臺房地產「京七條」,標誌着新一屆政府首次打破對樓市調控的緘默。與過往相比,最新調控將重點從「調需求」轉向「調供給」。

新一屆中國政府終於打破對樓市調控的緘默。北京市政府本週出臺「京七條」,引發廣泛關注,各參與方都希望從中揣摩上層意圖。如果說「京七條」代表了新一屆政府的調控方向,那麼與先前幾輪調控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在於,重點從「調需求」轉向「調供給」。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召開發佈會,出臺「京七條」,其核心內容是「自住型商品房」政策。這一政策限定此類住房的價格低於同時段同品質的商品住房約30%,建築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爲主,五年內原則上不允許轉讓,五年後轉讓所得收益30%上繳政府。北京市計劃今年向市場投放2萬套這類商品房,明年投放5萬套。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幾乎每年都要出臺樓市調控政策,但效果甚微。無論是2005年的「國八條」還是2006年的「國六條」、2010年的「國十條」,都貫穿著一個思路——通過抑制需求來控制房價。抑制需求的辦法無非是增加交易環節的稅收、提高投機性需求的貸款首付比及利率,更激進的手段就是「限購」。同樣,爲了抑制土地價格上漲的速度,上一屆政府的主要思路是控制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來源,迫使房地產開發商在資金壓力下減少囤積土地,並加速出售已經完工的房子。

您已閱讀38%(483字),剩餘62%(7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