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

中國外儲戰略的治本之策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張明:作爲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中國在資產配置上很難繞開美國國債,也不可能徹底消除外儲資產的相關風險。因此,努力降低外儲成長速度,方爲治本之策。

2013年10月,美國民主黨(白宮)與共和黨(國會)的國債上限之爭再度上演,美國國債一度瀕臨技術性違約的邊緣。儘管最終兩黨達成了將債務上限到期日延遲六個月的臨時性協議,但圍繞美國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的週期性爭端並未徹底結束。

在此背景下,國內有一些經濟學家呼籲,中國應減持美國國債,並提出了增持全球跨國公司與成熟經濟體公用事業股票、全球其他高等級主權債券的政策建議。對上述建議,筆者大部分都贊成,但在未來幾年,中國也應充分考慮發達經濟體退出量化寬鬆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在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方向上,我們應高度重視債市的潛在風險。

截至2013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66兆美元,今年以來已經成長了3511億美元。而根據美國財政部披露的數據,2013年7月底,中國大陸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達到1.28兆美元,高於日本投資者的1.14兆美元而雄踞外國投資者之首。從中國投資者投資美國證券的結構來看,2013年6月底,中國投資者共持有美國證券1.73兆美元,其中國債、機構債、公司債與股票各佔74%、10%、1%與15%。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投資者顯著減持了機構債,同時顯著增持了股票,國債的佔比變動並不算大。此處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投資者並不僅僅包括中國央行,還包括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投資者,但中國投資者相關投資數據的變動的確能夠反映中國央行投資策略的調整。

您已閱讀28%(582字),剩餘72%(14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