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農業市場的五大支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業開始,家庭承包責任制改善了農業的生產。目前農業市場改革幾乎已經完成,工業市場的改革還有重要的部分尚未完成。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業開始。以前在公社制度下,規定農民進行集體生產。生產後部分產品要交付與政府採購機構,其餘的才歸於公社農民共有。這樣的制度使農民失去了生產的意願,因爲當農民努力增加生產,大多部分產品都歸於其他的農民所有。改革是先實行了承包責任制,讓公社把土地分給個體農戶。農戶要把一個固定的產量交付於公社,剩餘的歸於自己所有。從經濟的理論我們知到,如果生產者只需要付出固定的產量,其餘的由自己保留的話,便不會影響他的積極性和產量。

引進了承包責任制,使中國的農產大大增加。從1978年體制改革後至1984年,農產總值的年均成長率達到7.1%,近於以前的兩倍。家庭承包責任制只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我們要認識一個市場經濟的運作,還要了解其他的四個部分,包括銷售和貿易,價格的決定,金融機構和政府的參與。本文采用的資料,部分根據黃季焜和Scott Rozelle合作寫的論中國農業的一章,將發表於由我編輯的勞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手冊》。

就是在農業生產部門,還有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在1980年代初,農村領導給與農民15年的土地使用權,到1990年代使用權延長到30年。但是農村幹部和地方政府往往把土地重新分配,用到城市的建設,導致農民十分不滿。因此,建立一個穩定的所有權是從事生產的重要因素。

您已閱讀34%(557字),剩餘66%(10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