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資委主任蔣潔敏因涉嫌嚴重違紀被中紀委調查,此事在中國中央政府「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敗行動中,又添了重重一筆。雖然蔣潔敏夠不夠得上「老虎」不太清楚,但以他正部級官員的級別,毫無疑問是極有份量的問題官員。據以調查見長的《21世紀經濟報導》透露,今年3月18日,蔣潔敏從中石油到國資委報到,但對他的調查在3月底4月初就已開始。這意味著,在嚴厲反腐的背景下,每一位國企高階主管離任之時,都可能是一段風險旅程的開始。
引起安邦研究人員注意的,倒不是國企官員個人的腐敗事實,而是媒體揭示出中石油在過去投資決策時的一些問題。問題之一是中石油在海外的投資併購。據來自中石油的人士稱,中石油在加拿大等國收購的油氣田項目存在不少問題,「花幾十億美元收購的項目,之前說是資質良好,結果輪到中石油自己開採,才發現其實資源貧乏」。據稱,「海外有專門的機構,專門做這種把貧礦包裝成『富礦』的『以貧扮富』的生意,賣給中石油賺錢」。國際上針對「中國需求」包裝能源與資源項目,高價出售給中國公司來獲得「中國溢價」,這已不是新聞。但中國國企在決策中如何規避風險?卻始終未能解決,而且國企並沒有什麼長進。
問題之二是國企的投資決策與政治的「瓜葛」。據媒體引述知情者透露的資訊稱,蔣潔敏的問題,可能跟他與某位問題高官的「過多的交集」有關。訊息稱,蔣潔敏通過在該官員的任職地興建石油煉化項目等方式,幫助該官員「提升政績」。比如,中石油在遼寧有兩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廠,即大連石化和撫順石化,其中的大連石化近年屢屢爆發嚴重的安全事故。2007年11月,中石油又跟隨這位官員的任職變遷,決定在重慶市長壽區投資近150億元,建設一個具備生產成品油650萬噸能力的煉油廠;2009年,中石油宣佈將這一煉油項目的產能提升至1000萬噸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