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

分析:中國如何市場化去壞賬?

在融資和進一步增加槓桿後,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總共可能吸收金融體系1.2兆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或資產。但隨著系統越發龐大,紓困的可行性也引發更多疑問。

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希望讓其全球客戶瞭解中國信貸繁榮中蘊含的風險,於是他們聯繫了以看法悲觀著稱的惠譽(Fitch Ratings)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

朱夏蓮研究了中國的影子金融行業之後,推斷出中國債務總額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逾200%,這是各方對該比例得出的最高估值之一。她還警告稱,中國銀行業的影子貸款敞口遠高於大多數人認識到的水準。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NPL)二季度增加130億元人民幣(合20億美元)至5400億元人民幣,連續七個季度走高。

您已閱讀19%(261字),剩餘81%(11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