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排隊買鋁的成本賬

金屬市場正面對供應過剩的局面。排隊買鋁的多數不是終端用戶,而是以玩融資遊戲爲目的的銀行和交易商。在誘人的套利機會面前,這些排隊買鋁的行爲推升了終端用戶的成本。

英國人以愛排隊出名。大宗商品金屬的買家卻不是這樣。美國大宗商品監督機構繼續展開其對金屬倉儲業的調查。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嘉能可(Glencore)作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倉庫所有者成爲調查對象。金屬(鋁)的消費者——啤酒釀造商MillerCoors投訴稱,等候交付這種金屬的隊伍過長,人爲抬高其成本。這是怎麼回事?

倉庫中的金屬是實物市場的一小部分。例如,庫存的鋁約有1000萬噸,但每年的產能有4800萬噸。而且供應仍然過剩。

況且,MillerCoors這類的鋁的終端使用者,並非庫存排隊的主要角色。它們跟原生產商訂有長期承購協議。在排隊的是銀行和交易商——它們想要得到鋁來玩融資遊戲。(這個遊戲是:一段時期以來,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與倉儲及融資成本之和,這對那些自己有倉庫的人來說堪稱免費午餐。)

您已閱讀61%(381字),剩餘39%(2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