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能源危機迫在眉睫,但其根源卻在半個世紀前。那時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如日中天,年輕的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還是個承諾「讓技術散發炙熱光芒」的新當選首相。但英國消費者卻在冬天遭遇斷電。
英國政府隨後宣佈了一項擴大發電能力的龐大計劃,包括建設幾座規模空前的燃煤電站。但該計劃標誌性的內容則是興建5座核電站,它們採用英國新研發的設計——高級氣冷反應堆(AGR)。分管此事的大臣弗雷德•李(Fred Lee)十分看好該技術的出口前景,他說:「我們肯定要發大財了。」
但該計劃卻成爲一個經濟災難。這些發電站的工期嚴重滯後,成本大幅超支。它們得花上30年才能接近於有效運行。發電能力不足倒不是什麼大事,因爲反正也不需要那麼多的電力。不用說,出口市場也沒有成爲現實。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Thatcher)政府關閉了英國的大部分煤炭企業,新建了一座核電站——但採用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美國設計——並將電力行業私有化。
您已閱讀30%(421字),剩餘70%(9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