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新政府3月上任以來,一直在傳遞改革信號:要讓中國經濟從依賴投資和信貸轉爲依賴消費和創新。但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遜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國政府加深改革的決心。本週二發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報告顯示,最高層的論調已從專注於改革,悄然轉變爲「細水長流式」改革和促進成長相結合。
從先前的堅定推進改革,轉爲強調穩成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其中含義值得玩味。一方面,中國改革勢在必行,一旦政府重返刺激經濟的舊模式,則背離了改革初衷,但如果過分激進,有可能引發經濟乃至社會動盪;另一方面,「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經濟結構調整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從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看,「穩成長」在下半年經濟工作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如何平衡穩成長與調結構之間的關係,成爲中國政府當前面對的主要任務。
無論是穩成長,還是調結構,抑或是促改革,中國政府只有一個目標:維穩。經濟要維穩,社會要維穩,政權也要維穩。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日增,要避免重開印鈔機,通過適時微調、有針對性的政策維持經濟一定速度的短期成長,有利於改革長期漸進式推行。着眼於社會穩定的「保就業」,也需要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方能實現。
您已閱讀51%(482字),剩餘49%(4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