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顯然濃於水。在中國,可能有一天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雖然最近水災頻發,但中國缺乏足夠的水源。按照聯合國指標,中國約一半國土屬缺水地區,每年人均供水量僅爲1000立方米。這是許多宏偉項目背後的原因,例如1000公里的南水北調工程。缺水問題之所以重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電力部門嚴重依賴水來冷卻和驅動汽輪機。中國四分之三的電力來自燃煤電廠——開採煤炭需要用更多的水。據滙豐(HSBC)數據,煤和能源加起來驅動了中國多達六分之一的用水量。水資源的短缺將限制大型礦商的產出,如過去10年裏將產出大致提高3倍的中國神華(China Shenhua)和中煤能源(China Coal Energy)。隨著水資源稀缺影響發電,工業也將受損——工廠耗用了中國大部分電力。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對水資源的爭奪將會加劇。
然而,事態的嚴重性也創造出一個機會。例如,新鮮飲用水的缺乏幫助中國首富積累了財富。宗慶後是中國最大瓶裝水公司哇哈哈(Wahaha)的創立者和老闆。此外,北京已承諾從現在至2020年,投資4兆元人民幣(合6520億美元)興建水利基礎設施。花旗集團(Citigroup)預計,中國的水處理市場在未來5年將以每年近10%的速度成長。這將有助於濱特爾(Pentair)和漢威聯合(Honeywell)這樣的外國企業,以及本土企業,如北控水務集團(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和中國光大國際(China Everbright International)——這些企業的股價僅在過去一年就大致翻了一番。北京在應對稀缺和汙染的水供應問題上仍然滯後。如果缺乏這方面的努力,那麼讓投資者哀嘆的就不僅僅是成長放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