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候變化的影響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關於氣候災害的記憶,而那些暫時倖免於難的人,卻不一定明白,他們何以受到了自然的庇護。
如果向居住在西南中國的人提起氣候變化,他們多半會提起去年春天的大旱。從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雲南全省降水比常年同期少了一半以上,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但在聞丞的印象裏,記得更清楚的卻是九十年代初的一場旱災。那年十歲的聞丞,家裏只有每天夜裏12點後,能從水龍頭裏接上 2-3個小時的細細的自來水。他想要洗澡的話,就得跟著父母去街上的公共浴室。
但是在去年那場大面積嚴重旱災中,這座滇東南小城——箇舊市,儘管被重災區包圍,反而得以「獨善其身」,並未受到明顯影響,也再未出現限水的現象。二十年後,現在是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心博士後的聞丞告訴我,他的研究發現是,水源林解救了城市的乾渴。
您已閱讀15%(368字),剩餘85%(21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