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ideas

50 Ideas:條形碼

今天,幾乎沒有哪個零售商、製造商或分銷商能在不用電腦跟蹤個體物品的情況下開展業務。現在最常見的跟蹤設備就是機器可讀的條形碼。

今天,幾乎沒有哪個零售商、製造商或分銷商能在不用電腦跟蹤個體物品的情況下開展業務——無論這些物品是超市收銀臺前的雜貨、生產線上的產品,還是郵局分揀室裏的包裹。

最初的、而且現在依然最爲常見的跟蹤設備是機器可讀的條形碼。儘管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人們就爲了跟蹤鐵路貨車和工廠零組件而推出簡單的條形碼,但這種技術實現突破卻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超市行業判定,是時候爲自動收銀製定一個標準化體系了。最初的領跑者是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提出的「靶心」(bullseye)體系,11位數字的產品代碼被編碼在同心環中。但試驗證明,這種體系是不可靠的。最終的贏家是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開發的線狀碼,數據被編碼在平行黑白線條的寬度及間隔中,可用鐳射掃描儀來讀碼。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種線狀體系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採用,資訊依照國際社會一致商定的通用產品代碼(UPC)來編碼。

您已閱讀43%(388字),剩餘57%(5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