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財富管理

買理財產品要先看「出身」

資深理財顧問樊華: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目的在於財富保值增值,但投資有風險,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將損失最小化,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明辨其實際類型。

前段時間持續發酵的中國銀行間「錢荒」已暫告一段落。但在當時,不少銀行爲了應對流動性短缺,集中發行了大量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使得高收益理財產品再度引發關注。

但就在今年上半年,有關理財產品的負面報導接二連三。5月,交通銀行2011年發售的一款私人理財產品「得利寶•至尊18號」到期引發糾紛,該產品不僅沒有兌現預期收益,甚至還出現了本金虧損。稍早的今年年初,華夏銀行上海一家支行因其員工銷售的一個理財產品發生違約事件,遭到了投資人的集體維權。

支持投資人維權聲音佔了主流,幾乎一邊倒的輿論壓力,對於促使當事銀行儘快平息事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當事投資人的角度看,爲了達到維權的目的,採取一些相對激烈、吸引輿論關注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事論事,我卻不能完全贊同這些投資人的全部主張。

您已閱讀13%(339字),剩餘87%(21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