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美元

舊秩序:美元驅動的三個世界

中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布列敦森林制度下形成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國的全球大分工格局;如今這套體系走到極端,新一波貨幣潮汐隨著QE退出再次席捲全球。

二戰結束以後,得益於穩定的貨幣環境,歐洲一體化起步,東亞模式崛起,殖民地紛紛獨立,各國都在各自的路徑上打造現代性。穩定的石油價格正符合歐美日的利益,而實現了主權的殖民地們也繼續廉價地輸出自己的資源來換取國家發展的初始資本。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比較優勢」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由於加入國際競爭的經濟體的發展水準很不一致,資源稟賦和勞動力成本的差異成了構成相對優勢的最大要素。資訊和技術的優勢能獲得更高的利潤,但他們容易複製和傳播,他們的進步使得企業有可能將製造商品的各個環節分解開來,分佈到全世界,從生產要素而不是成品上尋求相對優勢。跨越國境的不只是商品,還包括商品的生產流程。各國選取的發展路徑、美蘇冷戰的佈局加上「比較優勢」的差異,在布列敦森林制度構築的國際貨幣環境下,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分工的格局: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國這三個大集團的雛形也基本形成了。

信用貨幣體系下,美國成爲了全球貨幣政策的實際制定者,美元霸權的全新模式開始驅動全球經濟,整個世界都開始爲綠紙片瘋狂。美國的貨幣,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力,日本和西歐的技術,中東和俄羅斯的石油,全球的市場;各主體入局的時間雖然各不相同,但美國在這套模式中通過鑄幣權和技術開放的優勢,始終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並引領了「盎格魯——薩克遜」經濟體們的狂歡。

生產國不一定要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日本和德國就是發達生產國的代表,而南美和東歐的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常常揹負著經常賬戶赤字。但是,消費國的集中度則比生產國高得多,他們的領導者就是居於國際貨幣體系核心的美國,其它主要則是引發歐債危機的南歐國家。最後,與生產國綁在一起的資源輸出國經常賬戶也是長期順差,且其幅度變動與生產國往往一致。資源國的出口與生產國綁在一起,既受到消費國的制約,又被拴在美元驅動的價值鏈上。美元供給的每次擴展都直接導致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上漲,這增加了生產國的成本,削減了他們的儲備,並造成了輸入型通膨。隨後到來的美元貶值更直接降低了生產國和資源國儲備的實際購買力。這種國際經濟中的三元結構在美元霸權的驅動下,導致了一個世界擴張的成本最終由其它兩個世界承擔:最被動的是資源國,最痛苦的是生產國(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型生產國,買什麼什麼漲,賣什麼什麼跌),而消費國則憑藉國際鑄幣權,始終位於食物鏈的上端。就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明麗奇幻畫面背後隱含著的陰暗人性一樣,三個世界貌似和平、繁榮的自由貿易背後,是一條全球經濟殘酷剝削的食物鏈。

您已閱讀11%(1024字),剩餘89%(80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