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央行緣何冷對「錢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中國金融市場恐慌,主要源於資金面緊張而央行坐視不管。央行冷靜觀望或傳達了上層意圖,但收緊流動性不僅加大了恐慌情緒,也對實體經濟有負面衝擊。

在中國銀行業「錢荒」蔓延訊息的影響下,滬深股指呈現危機式暴跌,滬指放量失守2000點,跌幅高達5.3%,近160隻股票跌停,自去年12月5日以來再回「1」時代。筆者認爲,金融市場恐慌,主要與當前資金面緊張,而央行卻坐視不管有關。

上週中國貨幣市場出現了罕見的一幕:銀行「求錢若渴」,央行不爲所動,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全線飆升,6月20日隔夜及7天同業拆借利率分別創下歷史新高;而交易所資金利率更是瘋狂,隔夜資金利率一度高達30%的天價,緊張程度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

造成當前市場資金面緊張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爲以下幾點:一是美聯準QE退出預期加大,資金撤離新興市場。5月外匯佔款增速明顯下降,僅增加668.6億元,較4月受2943.5億元的新增量大幅縮水77%,資本流入局面發生改變;二是外管局要求商業銀行根據外匯貸存比補充外匯頭寸,限期爲6月底,這部分頭寸補充收縮銀行間資金約2000億;三是6月5日準備金補繳,這部分規模大約在1000億。四是規範債市,理財與自營之間不能交易,季末理財續接存難度,機構提前準備頭寸。

您已閱讀17%(459字),剩餘83%(22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