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四辨

FT中文網撰稿人張濤:理解中國經濟運行機理,是投資者資產配置、策略調整首要考量因素。而有關經濟復甦真假、通膨通縮、槓桿率等問題的爭論,表明投資者陣營出現分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先是經歷了6年的全球化下的高速成長,隨後是承受著延續至今的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運行機理,不僅是對於國內投資者,還包括海外投資者,都是其在資產配置和策略調整是重點考量的因素;而今年以來,有關中國經濟的復甦真假、增速高低、通膨通縮、槓桿率高低等問題的爭論,則表明投資者的看法正在發生分化,由此筆者就上述四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復甦真假之辨

自去年底以來,有關中國經濟「復甦的真假」就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再次回落,則讓年初持樂觀看法的人士預期落空。從4、5月份各項經濟數據的表現來看,二季度GDP的增速仍將繼續回落,預計二季度GDP將進一步降至7.5%,相應中國GDP實際增速的4個季度移動平均值也首次出現連續11個季度回落的局面,由2010年3季度的11.1%降至2013年2季度的7.6%,已經低於2009年3季度7.8%的低點,由此可見,對於當前中國經濟而言,已經不能用短期內經濟復甦的強弱來理解。

您已閱讀12%(429字),剩餘88%(32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