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溫哥華的陪讀媽媽

FT中文網撰稿人一多:爲了孩子的教育,女人和孩子留在國外,男人回國內掙錢養家成爲中國移民家庭的常態。其中甘苦外人很難理解。

在溫哥華,陪讀媽媽是一個羣體,是一種現象,是一種中國人都能理解、外國人無法接受的生活狀態。問起移民的原因,大多數中國家庭最主要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但是,移民之後能否在移民國找到合適的工作、找到生意上的機會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糾結之中,很多家庭選擇了媽媽陪孩子到國外讀書,爸爸留守國內繼續掙錢的中國式移民的生活方式。

不要以爲這是一種非常「騎牆」的選擇,能佔盡兩個國家的好處,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糾結並無奈的選擇。「有錢人都移民了」,這是一種推論或假想,但「移民出來的不全是有錢人」卻是一個事實,尤其對技術類移民。這部分人開始考慮孩子教育問題、或爲孩子正經歷的教育而焦慮的時候都已經30多歲,更多是人到中年。這個年齡的人大多數在國內有了事業的積累和基礎,全部放棄,到另外一個國家開闢新生活,那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但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沒有當地教育背景、沒有當地工作經驗,找到專業工作的可能性很小。我在溫哥華讀ESL (英語第二語言)班時的一個同學,在溫哥華生了老二之後疲於應付,人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給國內在一家企業做財務總監的老公下了最後通牒,老公二話沒說,顧全家庭辭了工作就來了。來了之後不能坐喫山空啊,就到當地最大的華人連鎖超市「大統華」的生鮮部殺魚,但是這樣的辛苦錢對一個四口之家的確是入不敷出。很好的男人啊,從不抱怨,是這位同學她自己受不了了,花錢得前思後想,極盡盤算,更難過的是覺得每花的一分錢都是老公的血汗錢,而老公那種國內做高階主管時的意氣風發的狀態在殺魚的工作中也被抹煞了。用她的話,男人活得就是精氣神兒啊,無奈之下又讓老公回國了。幸運的是,他老公財會業務精深,各種證照在手,回去後又在一家企業找到了不錯的職位和工作,足夠維持他們在溫哥華的一應開銷。這位同學想過帶著孩子回國,但是已經把老公折騰了一個來回,怎麼也不忍心再折騰已經適應這裏學校生活的大女兒了,更何況來這裏的初衷不就是爲了孩子嗎?所以她就只能讓自己堅強起來,誓把陪讀媽媽的牢底坐穿。

所以在溫哥華經常可以看到小鳥依人體態的中國女人開著奔放的SUV車型的大車,一開車門,閃出兩個孩子司空見慣,卸土豆一樣噼裏噗嚕下來三四個孩子的也不奇怪,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互幫互助幫朋友接送的。溫哥華的陪讀媽媽在這裏不用組織宣傳做工作自己就懂得了互幫互助、結對子的重要性。送孩子去學校、去課外興趣班是基礎業務,關鍵是這裏假日多,動不動就是一個三天的長週末,學校再加一個教學業務研討日,那孩子就是休息四天。這樣長的時間裏,小學基本不留作業,孩子你不給他找事做,他就在家當網蟲了。所以大多數媽媽就得考慮給孩子安排假日活動,游泳、滑冰、滑雪,足球、籃球、冰球數不勝數的球類體育運動就不說了,還有童子軍、青年軍,義工等等。如果家裏兩個孩子年齡相當還好,一起接送。若是一個中學、一個小學,那媽媽這個專職司機真得有點好身手,還得在時間把握上精益求精方能玩轉。溫哥華人工很貴,大多數在國內用慣保姆、司機的大小老闆娘,但凡沒有富貴到不把銀子當錢的程度,到了溫哥華大多數事情上還是親力親爲的,更不用說苦大仇深的技術移民了。

您已閱讀48%(1293字),剩餘52%(14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