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前的哥本哈根會議,未能達成有約束力的國際碳排放目標。自那以來,人們能夠給予全球氣候談判的最積極評價就是,它們起碼還保持著達成協議的強烈願望(僅是強烈願望而已)。但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的前景仍受到兩個因素阻礙,一是中國不願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排放限額,二是重要而富裕的碳排放國家(首先是美國)拒絕接受對自己有約束力、對中國卻無約束力的限制。
把矛頭對準中國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出於利己的目的——在華盛頓,主張無論如何都不應限制本國碳排放的孤立主義者和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多得超乎尋常。但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批評中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如今已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達成一項沒有中國參與的協議,將不僅是外交上的失敗,同時也說明世界沒有能力將碳排放置於控制之下。
中國或許會放棄反對有約束力碳排放限額的立場——如果真的如此,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這能否成真還畫着一個大大的問號。據報道,中國的經濟規劃部門正考慮把碳排放限額納入2016-20年的「五年規劃」。但這項政策目前仍處於籌劃階段。即便它能在政府內部贏得支持,也會遭遇其它方面強烈的抵制、尤其是重工業利益集團的抵制。而且,決定執行本國自己設定的排放限額,與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上簽字不是一回事。
您已閱讀49%(530字),剩餘51%(5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