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FT社評:先別急著咬蘋果

蘋果可能將合法避稅做到了極致。但美國要想遏制愈演愈烈的企業向海外轉移利潤的風潮,首先應該填堵本國稅收體系中的漏洞,不給這種行爲以可乘之機。

美國參議院一個委員會指控蘋果(Apple)利用其愛爾蘭子公司逃稅數十億美元。該委員會在本週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了上述指控。有人會利用該指控,來炮轟那些「背叛祖國」的跨國公司和那些低稅收國家。但參議員們更應仔細審視的是美國自己的問題。美國稅法過於複雜,導致「不重複徵稅」的原則被用來「重複免稅」。

誠然,這份報告確實揭露出蘋果諸多令人震驚的做法。這家技術公司一直採取比較大膽的方式管理稅收事務。利用美國和愛爾蘭稅收體系的缺陷,蘋果似乎捧到了參議員卡爾•萊文(Carl Levin)所說的那個「聖盃」——在任何地方都無需納稅。該報告指出,2009年至2012年期間,蘋果在愛爾蘭註冊、但受美國遙控的一家子公司獲得了300億美元收入,卻無需報稅。報告還稱,蘋果的其他一些子公司通過談判,將在愛爾蘭的稅率壓至2%甚至更低。

在經合組織(OECD)重點關注利潤轉移和稅基縮水問題、歐洲再次對不公平競爭表示不滿之際,該報告可能會將愛爾蘭推至聚光燈下。但平心而論,沒有證據表明愛爾蘭與蘋果簽訂了什麼稅收優惠協議。此外——正如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週二在該委員會面前所強調的那樣,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蘋果的行爲違反了法律。報告提到的一些避稅做法,大部分都是美國跨國公司常用的,因爲美國稅法對海外和國內收益區分對待,爲企業提供了一種合法避稅的途徑。最新統計顯示,美國企業無需繳稅的收益總額達到1.7兆美元。

您已閱讀68%(604字),剩餘32%(2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