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European and US lines cross on household debt ratio
美歐家庭債務對比談


FT專欄作家邰蒂:從歷史上來說,歐洲的債務比率總是低於美國,但最近歐元區家庭債務佔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這說明了什麼?

Six years ago, a touch of schadenfreude would sometimes appear when European policy makers discussed American debt. For during the heady credit bubble, American households were drowning in loans; so much so that even children – and dogs – were being inadvertently offered credit cards. Europeans, by contrast, seemed less addicted to loans. Hence the sense of finger-pointing when America’s subprime woes came to light.

6年前,當歐洲政策制定者討論美國債務時,時常會帶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因爲在令人興奮的信貸泡沫中,美國家庭被淹沒在貸款中;以至於連兒童和狗狗無意中都獲得了信用卡。相比之下,歐洲人對於貸款似乎不那麼熱衷。因此,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引來了歐洲人的指責。

您已閱讀8%(544字),剩餘92%(59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