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危機有很多受害者,但其中一個受害者很少被提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這次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連帶傷害。作爲歐洲範圍內的次要合作伙伴,該組織一直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局」中被牽著鼻子走,被用作歐洲政策制定者及其喪失獨立性的遮羞布。
從本質上講,IMF是一家技術官僚機構。正因爲這一點,它才被引入歐洲:有關方面認爲,有必要引入一個中立的中間人來解決歐元區的問題。在評價歐元區外圍國家時,一個局外人應該會比德國總理或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更沒有偏見。儘管一段時間以來,IMF內部的投票權分配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但它仍是一家以共識爲導向的機構。它獨立於任何地區、任何強權,這爲它的高效決策奠定了基礎。這種獨立性對IMF至關重要。
因此,當IMF成員國看到與IMF所支持的調整計劃有關的決策似乎正在由柏林、法蘭克福和布魯塞爾作出時,它們應該會非常震驚。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央行(ECB)連IMF的成員都算不上,但這兩者似乎卻在唱主角。這兩家機構與IMF一起構成了管理歐洲紓困事宜的「三駕馬車」。IMF參與到這種安排中意味著,政治干預已經機制化。爲應對歐元區危機而出臺的這一安排,還損害了長期以來改革IMF治理的相關努力——畢竟,這一改革的本意是要削弱西歐國家政府過分的影響力。
您已閱讀40%(548字),剩餘60%(8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