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日本央行

日本央行的「偷襲珍珠港」戰略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日本央行的通膨政策與日本在二戰時發動的偷襲珍珠港行動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通過先發制人來獲得重大的戰略優勢。

在日本歷史上,精英階層團結一致大幅改變戰略立場的時刻比比皆是。1868年,日本領導人爲應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威脅,拋棄了奉行數百年之久的封建主義。1945年,日本領導人放棄了利用武力來追求「偉大」的做法,轉而致力於實現經濟繁榮的使命。今天,在國民經濟經歷了15年通縮之後,日本領導人再次大幅轉向,開始全力推行通膨政策。就戰略而言,這種突然轉向不由得讓人想起臭名昭著的偷襲珍珠港行動。

讀者可能會認爲,這種類比並不得體。貨幣基礎的擴張並不會讓人們喪失寶貴的生命,無論那些認爲這種擴張將導致惡性通膨的人說得多麼危言聳聽。但二者確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處。1941年時,日本的戰爭策劃者認爲與美國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當年7月,美國政府爲應對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宣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政府認定,有必要把荷屬東印度羣島(如今的印尼)的石油控制在手裏。它推測,如果對荷屬東印度羣島發動襲擊,將不可避免地把美國拖入戰爭。換言之,與美國的衝突很快就會到來。日本認爲最好先發制人,以期通過偷襲來獲得重大的戰略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通膨政策有著同樣的考慮。這裏面的邏輯似乎是這樣的: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是不可持續的;不可能永遠靠舉債來維持一半的支出,尤其是在勞動力人口(也就是潛在稅基)無限萎縮的情況下;日本目前的總人口爲1.27億,到2050年時將降至1.08億。

您已閱讀31%(571字),剩餘69%(12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