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問起德國經濟具有韌性(resilience)的祕訣時,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答道:「我們仍在製造東西。」如今在美國經常能聽到人們談論這個問題。說德國又變得喫香有些誇張,畢竟柏林方面處理歐元區危機的方式備受詬病。然而就勞動力市場而言,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美國患了越來越嚴重的「德國妒嫉症」。
西門子(Siemens)美國公司執行長艾瑞克•施皮格爾(Eric Spiegel)表示:「經常有人詢問我們是如何做的。」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前兩次國情咨文中都提到了西門子。獲得美國總統的「公開讚譽」可能聽起來沒啥大不了——儘管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等未被提及的競爭對手的執行長們不這麼認爲。不過,歐巴馬只是重申了美國許多企業領導人和工會主義者的普遍說法。一位中間派的民主黨參議員問道:「我們可以複製德國模式嗎?」
如果是全盤照搬的話,答案是否定的。德國近一半的高中生從16歲起就被分流至職業教育領域。在美國,這會被視爲分裂色彩過重,甚至不符合美國價值觀。逾40%的德國人成爲學徒,而在美國的勞動人口中,只有0.3%的人會當學徒。但隨著美國勞動參與率繼續大幅下降(上月又有49.6萬美國人放棄找工作),一些美國政客開始前往德國取經。
您已閱讀28%(574字),剩餘72%(14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