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中國理財業。一家銀行推出了一款「金葵花綻放」投資計劃,年化收益率爲4.6%。聽上去還行;只是其理財期限僅爲45天,且有至多三分之二的資金可能將投資於各種非流動資產,比如信託貸款和期限不一的信用證,甚至可能用於償付其他即將到期的產品。投資者無從知曉確切的情況。難怪新一屆政府急於規範這一行業。
上週,中國銀監會公佈新規,將理財產品對非流動資產的敞口上限設定爲產品餘額的35%,或發行行總資產的4%,以二者中較低者爲準。它還呼籲對每款已發行的產品分別進行審計。
去年,中國理財產品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8兆元人民幣(合1.3兆美元),較2011年成長三分之二。這些產品最初因對低收益儲蓄構成競爭、有助於放鬆利率管制,而得到監管部門的鼓勵。但不久之後大量濫用現象出現,銀行紛紛將此類產品登記爲存款,以滿足放貸所要求的貸存比率。比起中國工商銀行(ICBC)等規模較大的銀行,招商銀行(CMB)和平安銀行(Ping An Bank)等股份制銀行由於理財產品佔總資產比例較高,因而尤其受到新規影響。
您已閱讀70%(445字),剩餘30%(1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