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科研

西方應將科學家派往中國

湯森路透智慧財產與科技研究主管亞當斯: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論文大國的「本土」論文數量在迅速成長,西方必須擴大與這些國家的合作。

60年前,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士•沃森(James Watson)宣佈,他們發現了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結構。這兩位學者是一對國際合作夥伴:一個是英國人,另一個是美國人。當時,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兩人都身在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基礎上。自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和戈特弗利德•萊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討論微積分以來的250年裏,這種情況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但如今,像克里克和沃森這樣的合作伙伴可身在不同的國家工作,因爲科技的發展大大降低了研究帶頭人之間的合作成本。

英國和劍橋大學爲這種改變提供了證據。1981年以來,英國研究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成長了150%,達到每年10萬篇左右。不過,如果你考察的是英國本土論文(即論文的作者全都住在英國),那麼發表數量幾乎沒有變化。根據收錄有1.2萬份期刊的湯森路透科學網(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資料庫,自2010年以來,英國作者發表的期刊論文絕大多數都至少有一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共同作者。

並非只有英國存在這種現象。研究表明,美國、德國、法國、荷蘭和瑞士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學者們可能住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卻屬於一個無國界的團體。他們的論文是國際合作的成果。這對最前沿研究團隊的影響尤爲明顯。我們可以通過統計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衡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英國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但不出意料的是,英國研究人員與外國研究人員合作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要比英國本土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多出一半以上。

您已閱讀42%(692字),剩餘58%(9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