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糧價

減少糧食浪費:一項全球性挑戰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賈爾斯•錢斯:在大多數國家,食品的價格都是大大被低估的,因爲各國政府都將低價食品的可獲得性作爲社會政策的優先目標之一。

據聯合國估計,到2075年,全球人口將比現在增加約50%,達到96億人。即使不考慮飲食習慣變得更傾向於肉類的趨勢,也很容易發現,要養活這多出來的30多億人口,也需要全球的農民多生產至少50%的糧食。

但更多的耕地從哪裏來?今天,全球100億公頃可耕地的大約一半是農用地。可以開墾荒地,但荒地也是全球生態系統的基石之一。增加農地面積的需求將和保護並改善生態系統(動植物、森林、水源和大氣)的需求產生衝突。雖然說,1960年以來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增,只伴隨了12%的農地面積成長,但如果計算糧食生產所涉及的能源、水、自然資源等必需的要素投入的話,其成長率遠遠不止12%。糧食產量未來要繼續大增,將會給全球資源帶來巨大壓力。很難說,滿足這些需求不會以巨大的環境損害爲代價。

但考慮增加全球食物供給的問題,除了增加生產之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出發。每年全球浪費的食物是12億-20億噸,相當於全球事務產量的30%-50%。據估計,每年中國大米產量的45%並沒有被人們喫掉。在越南,大米的浪費率竟然達到了80%。在英國,每年大約有30%的蔬菜被扔掉。印度每年浪費穀物2100萬噸,相當於澳洲的產量。簡單推算一下可以知道,如果把全球糧食浪費降低一半,將可多養活15億人。很有可能,不用多生產糧食,只需要減少糧食浪費,就可以養活到2075年多出來的30億-35億人口。

您已閱讀24%(578字),剩餘76%(17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