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

發動貨幣戰爭的不是日本

哈佛大學教授費格森:日本央行設定2%的通膨目標,多方警告這將引發「貨幣戰爭」,但從歷史角度來看,貨幣戰40多年前已經打響,而近五年半真正的「貨幣鬥士」是南韓和英國。

在經濟學中沒有哪個問題像匯率這樣易於受到政治上錯誤表述的影響。近日的事實正是對這一觀點的又一個完美證明。

上週二,由於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的壓力,日本央行(BoJ)投票決定將通膨目標從1%上調到2%,並要「儘早」達成這一目標。爲此,日本央行將在一年後開始每個月購買數額爲13兆日元(合1400億美元)以短期國債爲主的資產。

日本這一舉措引發了一輪警告,稱有可能會立即導致「貨幣戰爭」。率先發難的是俄羅斯央行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謝•烏盧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央行(Bundesbank)行長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和南韓財政部長樸宰完(Bahk Jae-wan)。

您已閱讀14%(318字),剩餘86%(19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