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破解信用遞減困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破解信用遞減困局,是中國金融發展的根本。手段就是,讓評級機構去做評級的事,交易所去做交易者的事,監管者去幹監管的事。

一場龐氏騙局不知不覺在迫近。中國金融要害問題在於缺乏信用,喪失信用定價的基礎,在信用遞減作用下,融資方式日益呆板,融資效率日趨低下,大部分金融手段被扭曲成龐氏騙局。

最典型的案例是,原本用於高效配置資源的股票市場蛻變成不付息的圈錢場,股票變成廢紙:無權利、無收益,比債券市場都不如,起碼債券還要還本付息。

基於信用,債權市場對於中國的適應性要高於股權市場,但債權市場已經出現信用缺失下龐氏騙局的蹤跡。債權市場的系列問題包括,評級虛高、惡性擔保、過度借貸層出不窮,整體性風險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非金融企業信用債發行額達到2.26兆,其中僅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額就達到了1.84兆。事實上,一些城投債與垃圾債離違約只有一毫米的距離,卻在地方政府、銀行等聯手出擊下化險爲夷,甚至還因爲地方政府的隱性背書而進入債券發行黃金時期。令人關注的是,中國信用債市場保持著「零違約」的紀錄。無準確的信用定價,債券衍生品市場就是一場可怕的噩夢,比龐氏騙局更加糟糕。

您已閱讀17%(434字),剩餘83%(20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市場的邊界

葉檀,經濟領域的市場派,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爲止已在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電視臺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