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表明,新興市場國家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成長模式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的躍遷,一個較爲成熟與完善,具有一定深度與流動性的金融市場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中國政府在過去20年內,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並在近年內取得了長足進展。
筆者認爲,就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或金融改革的演進而言,以下三個層面的改革最爲重要。一是金融領域的基準價格市場化,特別是人民幣匯率與利率;二是融資結構的轉變,具體到中國而言則是如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三是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即如何向民間資本與外國資本開放金融市場。
迄今爲止,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迄今爲止無論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還是人民幣有效匯率均大幅升值。從中國經常賬戶餘額佔GDP比重來看,當前人民幣匯率水準距離均衡水準已經不遠。但從中長期來看,受到較爲強勁勞動生產率成長驅動的人民幣依然有繼續走強的空間。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的日均波幅已經放大至正負1%,未來有望進一步放寬。2012年9月,中國央行借市場行情與預期轉變之機,降低了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干預,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價格屢屢觸及日均波幅上限,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市場主體對央行干預的預期,這一行爲毫無疑問是格外值得鼓勵的。預計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年均升值幅度將顯著放慢,同時伴之以較大的匯率波動。
您已閱讀23%(608字),剩餘77%(20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