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
就業匹配模型

FT專欄作家哈福德:如何讓求職者與職位空缺匹配,創造真正的「工作」?若一國的職位空缺數量和失業率同時上升,那就表明存在某種結構性匹配失靈。

供求是一個基本的經濟概念,失業是一個標誌性的經濟問題。但如果把這一概念應用到這個問題中,你會發現這一理論不會帶來很大幫助。按照供求理論,如果薪資高,很多人會願意工作,但幾乎無人願意聘用他們;如果薪資低,僱主會願意聘用人手,但幾乎無人願意工作。在均衡水準上,現有的工作小時數與人們願意工作的時間相同。失業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最低工資——按照這個邏輯,1999年4月1日之前,失業在英國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這與我的回憶不符。供求理論幾乎沒有給就業市場衰退提供任何洞見,也不能解釋爲何不同國家有著如此不同的就業狀況。

在今年皇家經濟學會(Royal Economic Society)的公開演講中,2010年諾貝兒(Nobel)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打算解決這一謎題。皮薩里季斯與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和戴爾•莫滕森(Dale Mortensen)提出了一個就業匹配模型,這已成爲宏觀經濟學家思考勞動力市場的標準方法。

其中的基本理念沒有什麼令人喫驚的內容。世界上存在求職者,也存在職位空缺,目的是讓求職者與職位空缺匹配,創造真正的「工作」,即之前的職位空缺與之前的求職者達成匹配的結果。搜尋合適的職位空缺或者合適的僱主代價高昂,求職者和僱主都不知道這些匹配能否持續。

您已閱讀43%(568字),剩餘57%(7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