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西方國家銀行業陷入危機以來,「負責」一詞就不再那麼容易與投資掛得上鉤了。公衆對金融部門在可靠性和廉潔性等方面的信心在一系列醜聞的衝擊下分崩離析,「賭博」、「魯莽」、「欺詐」、「不可持續」等詞語更是頻頻現於報端。
然而,過去幾年,由投行、投機者、對沖基金、養老金組合所構成的圈子裏卻上演了一出截然不同的劇碼。越來越多的組織和社運人士開始從內部推動金融業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他們所說的 「負責投資」。他們希望說服投資者能夠就資金的投向和業績更加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聯合國的負責投資原則(PRI)。在該原則的影響下,很多世界投資巨擘都開始致力於提升企業在環境、社會等方面的表現。除此之外,英國慈善機構——公平養老金(Fair Pensions)也利用網路工具讓普通養老金持有人有了更多的力量;由劍橋大學主辦、銀行領頭組織的銀行環境倡議活動則試圖對資金進行調整,使其更有利於環境保護。
您已閱讀14%(408字),剩餘86%(24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