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2年度報告

地產2012,將政策市進行到底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豔:盤點今年中國房地產的核心意義在於反思該行業的頑症,而不是預測房價漲跌。真正的房地產業「回暖」應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及行業發展的淨化。

房地產,一個不斷製造新聞與社會焦點的行業,一個盛產富豪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行業。自20年前中國開啓住房改革那天起,中國房地產業就註定要成爲影響甚至誘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籌碼,這份籌碼的重量並非完全來自地產企業家們的勤勞與智慧,畢竟,各行各業的企業家都是勤勞與智慧的代表,然而在中國沒有一個行業可以與房地產業的造富歷程相媲美。

若回顧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是政府制定的土地與行業遊戲規則以及洶湧的城鎮化浪潮成就了今天佔到國內500強企業70%以上席位的地產大佬們。政府是市場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市場規則決定著市場主體的運行路徑,中國樓市經歷的背後是政策調控干預的「從無到有、從松到緊」。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不到30年,卻經歷了最爲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若將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比作春夏秋冬,樓市經歷了從20年前商品房市場起步時期的春暖花開,到2000年以後的樓市供需兩旺的火紅盛夏,再到2009年的秋風肅殺乃至隆冬速凍。正所謂成也政策、敗也政策,由政策規則造就的地產繁榮今天面臨的最大生存發展危機不是來自市場供求而是來自久控不松的「政府調控政策」。在國內外經濟蕭條,金融危機等內憂外患的逼迫下,2009年誕生了被戲稱爲「史上最嚴厲調控政策」,實行限購、限貸、限融資等一系列行業限制性措施,樓市迅速降溫並進入冰凍時期。中央控制房價的決心甚大,動用財稅政策、行政直接干預甚至官員問責等全面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包括央企在內的涉足房地產項目的非地產企業出現了一波退出潮,房地產企業也從2005年的8萬多家銳減到6萬家。2009年到2010年可以說是房地產業的速凍期,不過,隆冬與盛夏的共同點就在於,極端溫度只能維持在某個短暫的特定時期而不能持久。那麼,到了2012年,這個充滿預測與神祕的年度,房地產市場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哪些事情值得我們盤點呢?邁過2012年,房地產業又何去何從呢?

您已閱讀21%(797字),剩餘79%(30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