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產業

中國藝術團缺乏品牌意識

文化評論人穆謙:中國很多院團沒有官方英文名稱,或者同時有好幾種不同的譯法。沒有網站和網路互動。此外,對海外演出計劃得不夠早。

不久前結束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吸引了來自36個國家的250多家演藝機構、400多位中外代表參與,創歷屆之最。根據組委會的統計,中外雙方以多種形式至少達成了118項意向。其中包括上海木偶劇團明年參加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上海歌舞團的《天地人》2014年參加黎巴嫩貝特丁藝術節,以及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青蛇》明年在香港藝術節首演,等等。

「我們希望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建設成爲亞太地區最專業的演出交易會之一,併爲中國表演藝術進入國際市場搭建一個平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說。

本次交易會的推介演出展示了來自中國的27個原創節目,包括音樂、舞蹈、話劇和戲曲。其中譚盾的新作品「微電影史詩」《女書》獲得了包括布拉格之春藝術節、赫爾辛基藝術節和奧克蘭藝術節在內的15家國際知名藝術機構的邀請意向

您已閱讀26%(354字),剩餘74%(10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