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

《中式英語》登上百老匯

黃哲倫的喜劇《中式英語》最近在百老匯上演,劇中一名英國顧問給美國商人丹尼爾提供在華經商建議,從而展開由語言和誤解造成的問題。

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的喜劇新作《中式英語》(Chinglish)最近在百老匯(Broadway)上演,該劇講述的是翻譯中失去和被誇大的東西。該劇一開場,一名英國顧問給劇中主人公美國商人丹尼爾•卡瓦諾(Daniel Cavanaugh)提供了一些建議,這樣他就能避開普遍存在的蹩腳翻譯問題:「在中國經商,要永遠帶著自己的翻譯。」

丹尼爾來到貴州省會貴陽,向該市新建的漂亮的藝術中心推銷英語指示牌。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烈(Paul Andreu)在北京一個人工湖上建造了一座鈦金屬和玻璃混合結構的、充滿夢幻色彩的文化中心以來,中國每個省會城市都希望擁有一座類似的建築。

2005年,當黃哲倫來到中國時,他就在上海蔘觀了一個這樣的藝術中心。黃哲倫之前的作品包括1988年上演的獲獎劇作《蝴蝶君》(M Butterfly)。這個藝術中心運用德國的時尚設計,採用來自義大利上好的大理石,但標牌的翻譯很爛,而這在中國是普遍的現象。殘疾人洗手間的標牌是這樣寫的:「畸形人廁所。」

您已閱讀27%(458字),剩餘73%(12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