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0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又超預期。數據基本上延續了9月的啓穩回升趨勢,工業生產、消費、投資等增速出現上升,特別是鐵路、道路運輸業在財政刺激的帶動下,大幅反彈。但筆者對於中國經濟如此快速回升,仍存有疑問。試想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美國面臨財政懸崖風險,歐盟下調明年歐元區經濟零成長之際,中國經濟就憑基建投資就能一枝獨秀?
與此同時,一重要政治事件正在發生,即北京正在召開中共十八大。作爲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次黨代會,這次會議不僅有最高決策層對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形勢的回顧、對當前經濟的判斷,以及對未來經濟政策的展望。最受關注的是,大會最後要推選出新一屆政治局委員,而這將對中國今後五年甚至十年發展方向都起到重要甚至決定作用。
究竟經濟與政治事件有無關聯?參考國際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教授艾爾波託•艾萊斯那(Alberto Alesina)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研究。例如,他發現,1961~1985 年期間美國在淨轉移支付上存在選舉週期(1988);他認爲,德國儘管擁有獨立的中央銀行和保守的財政政策,但仍然存在政治經濟週期(1992);他還得出了18 個經合組織國家的貨幣政策在理性預期條件下存在黨派週期等等(1997)。可見,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政治週期與經濟週期存在一定的聯繫。
您已閱讀23%(554字),剩餘77%(18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