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遙想鄭和當年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當國外學者細數鄭和下西洋對西方的影響和貢獻時,中國人也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的中國在達到綜合實力的頂峯後逐步衰落。

鄭和下西洋已經600多年了。全國不少地方整理和挖掘出不少與鄭和有關的物件,與鄭和攀親帶故的各類軼事也得到了弘揚,許多地方每年還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紀念會、研討會甚至經貿會。在全國許多城市,有數不清的以「鄭和」命名的場所,如鄭和大街、鄭和廣場及鄭和公園等等。看得出,相關部門確實希望通過這種「消費」將鄭和長久地植入廣大民衆的集體記憶之中。

作爲一個歷史人物,圍繞鄭和展開的各種演繹坊間從未中斷,今後還會出現新的版本。鄭和當年究竟身處一個怎樣的時代?當時的中國在外國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鄭和下西洋時,恰是整個歐洲最黑暗,也應該是由衰轉盛的時候。英國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曾斷言,是鄭和給義大利帶去了文藝復興的火種,自此歐洲步入啓蒙和繁榮之路,這股追求自由和科學的風氣最後吹到了英國,誕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自此人類文明步入了新紀元。

您已閱讀11%(377字),剩餘89%(30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