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潘繼澤(Serge Pun)在他位於仰光市中心的辦公室會面之前,我很難想像緬甸最成功的商業大亨之一是曾經不名一文的香港移民,靠用小舢板給輪船運送補給品以及銷售空氣消毒劑以賺取微薄的佣金爲生。潘繼澤穿著由無領白襯衣和腰布(又稱莎籠)組成的傳統服裝,吸了一口雪茄回憶道:「1973年當我來到香港時,身上只有5港元,這就是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財產。當時我20歲,身體很好,我知道我必須生存下來。」
作爲一名生於緬甸的少數華裔,克服困境是潘繼澤這輩子一直在做的事。在到達香港八年前,1962年的社會主義政變迫使潘繼澤離開了在仰光舒適的中產生活。受緬甸排擠抵制外國居民和企業影響,潘繼澤的一家移居至北京,但此後僅九個月中國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當時年僅12歲的潘繼澤被和自己的雙親以及四個兄弟姐妹拆散,關入一個紅衛兵工作隊,和其他1500名青少年一起送至邊遠的雲南省接受「再教育」。他回憶道:「我們花了四年時間僅憑雙手建起了一座水壩。我們住在自己用竹子搭建的茅屋裏,用樹枝搭牀。我們沒有電,即使是冬天也在一條小溪中洗澡。上面僅僅發給我們基本的主食和大米,其他的都得靠我們自己。如果你所在的生產隊條件較好,既種蔬菜又養豬,那你就有可能喫上肉。除此之外我們只能喫蔬菜乾——味道很糟。」
您已閱讀20%(555字),剩餘80%(22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