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最近降低政府補貼、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資的改革舉措大膽而又出乎預料。市場反應積極,股價大幅上漲,盧比價值反彈。但由於政治方面的反覆,這些舉措可能會被取消或者沖淡。它們的象徵意義可能大於實質意義。儘管如此,它們還是非常重要,因爲它們反映了印度政治運行假設的變化。
很長時間以來,要想最大程度地獲得選舉成功,政客們的行動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通膨有一個5%左右的上限,而財政民粹主義基本上沒有上限。印度政治新的運行假設完全以成長爲核心。
令人驚奇的是,三年多以來,印度一直經歷著接近兩位數的通膨,爲世界通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樣的通膨水準也是政治上能夠容忍水準的兩倍。尤爲令人驚奇的是,印度國內並沒有出現騷動。這種對高通膨率的漠視態度似乎是高成長帶來的實際收入成長的結果。即使是在印度農村地區,由於政府政策,人們的工資成長速度也要遠高於通膨率。這些政策包括廣泛的就業保障計劃。此外,不斷萎縮的公共部門意味著,受高通膨影響最大的固定收入人羣越來越少。
您已閱讀30%(422字),剩餘70%(9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