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蘋果(Apple)推出iPod,打出的口號是「把一千首歌裝進你的口袋」。這句宣傳語概括了內容與載體的完美融合。iPod面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這種產品的誕生本身,更在於其對未來的預示意義。個人電腦的時代從那時起開始走向終結,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取而代之。在這個新時代,只需一臺手持設備,就能夠使用到所有可以通過電子方式提供的服務。
那麼,爲何推出這種產品的不是索尼(Sony)?該公司發明了iPod的上一代產品——採用模擬錄音方式的隨身聽(Walkman)。在持續二三十年的時間裏,索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早在蘋果夢想著進軍音樂播放器行業之前,它就提出了設備與內容相融合的願景。索尼選擇的路線是收購。1987年,索尼收購了CBS唱片公司。兩年後,索尼又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索尼預見了行業的未來。這個預見也是正確的,但讓其預見變成現實的不是索尼自己。蘋果後來者居上,主導了一系列新市場,完成了其從電腦公司到領先消費電子產品公司兼大型零售商的轉型,將索尼遠遠拋在身後。(《喬布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書中回顧過自己與蘋果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這個問題上的討論。)
您已閱讀33%(538字),剩餘67%(10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