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憑蘋果公司(Apple)的市值,就稱它爲史上最大公司,這是愚蠢的。網路泡沫時代的微軟,按今天的貨幣來算市值達8500億美元,仍是記錄保持者。但那些無視通膨影響的人,在不經意間置身於一場長期學術辯論的中心,這場辯論對貨幣政策如何有助於創造就業具有當代影響。這一辯論的核心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貨幣幻覺。
貨幣幻覺的定義(人們觀念中的貨幣,僅僅是名義貨幣,而非實際貨幣)是由厄文•費雪(Irving Fisher)於1928年提出的。也就是說,人們將某樣東西的票面價格(蘋果公司的市值),誤認爲是購買力(即蘋果公司市值可實際購買的東西)。貨幣幻覺被用來解釋爲何名義工資會有粘性:爲何員工會欣然接受2%的工資成長,即便通膨率已達4%。
貨幣幻覺也鞏固了早期的菲利浦曲線理論(Phillips Curve),該理論認爲,政策制定者面臨通膨和失業人數之間的取捨。(公司在通膨時期會聘用更多僱員,因爲員工沒有意識到,他們實際上正變得更便宜了。)但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隨後站出來說這個觀點毫無道理。他說,勞動力的供應當然得取決於實際工資——僱員會適應通膨。貨幣幻覺的理念被放棄了,通過通膨來減少長期失業的構想也遭棄用了。
您已閱讀73%(516字),剩餘27%(1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